so米直播

访日回来,收获武育!(推荐)

  热点集合:

  

 

原标题:访日回来,收获武育!(推荐)

2019年初利用前往日本宫城县仙台大学交流机会,对日本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现状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调研。仙台大学是一个以体育为特色的学校,坐落在船岗的一个小村落,是日本著名的赏樱圣地。

1. 日本传统项目概述及体验

国人对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现在已经非常熟悉,这也表明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和发展。在日本柔道、剑道、箭道、空手道、相扑、居合道、合气道等八个传统体育项目称为日本“武道”,这也是日本人最为看重的传统体育项目。 这些项目之所以称之为道,是因为在日本人看来项目的技术并不是最为重要,而是在于这些项目对人精神意志的提升作用,而这些项目所培育的精神意志也就是日本文化的核心。

以我在日期间参与剑道课程和剑道训练的浅显体验而言,礼仪、勇气、毅力、规范、精神气质五点是项目中的文化内涵最为直观的感受。

剑道对礼的重视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老师、对手、先人、器械都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同时,对学习者而言,课堂上从跪坐的姿态、站立姿态、握剑姿态、发声方式等也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既体现了剑道的礼仪,同时也体现了这个项目的规范。

剑道技术除基本的步伐和挥剑动作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固定的套路,这些套路都是针对不同身体部位的攻击方法,剑道套路动作贯穿着实战理念,每个套路动作都是攻防兼备。因此对每个动作的进退路线、击打部位都有明确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是剑道不仅仅要求击中所对应的部位,还讲究击中时的气势,如果气势不足在比赛时裁判不予计分,由此可见剑道对精神意志的重视。

日本的武道项目大多注重对礼仪、毅力、勇气等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日本这些传统项目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尤其是日本上层社会、精英人群是这些项目的忠实拥护者,从事这些项目也成为了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这也是推动日本武道项目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以文化特征为红线的项目改革路径

日本武道项目的改革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日本的项目改革方式与国内不同。

以剑道为例,从改革的主体而言,日本的剑道改革以民间协会和个人为中心,由直接从业者去主导项目的变革。其次,项目的改革以精神力量为核心改革模式,如通过对剑道项目的观察和体验就能体会到剑道“以礼始、以礼终”,注重精神气势、刚毅、坚定、不以胜为目标等等特征。再次,技能改革以融合为主,充分的扬长避短,各个项目平等交流,尊重项目的原有特征和历史功能,最终把日本剑道整合成一个流派。最后,在项目的改造中通过引入西方的计分模式,赋予了项目竞技功能,但是这一改革并没有伤及项目的原始特征,并且竞赛评价标准也并不完全遵照西方竞技体育的客观性原则,如在剑道比赛中,判定得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要看打击时候的气势,气势不足是不予计分的,而这一标准由裁判主观评定。


这也体现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知。同理,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箭道等项目也体现出注重精神力量训练的特征。通过这一改革过程可知,日本体育项目的发展路径可以归结为以日本文化所追求的精神意志作为项目改革的红线,以平等融合作为项目技术改革的基本路径,以从业人群为项目改革的主体,以审慎的态度引入西方的竞技原则。

这一改革路径和模式,确保了日本传统体育中保留着的浓烈民族文化特色,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文化项目能够真正的完成民族意识培育、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这也为日本武道项目在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预测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武道项目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反观中国的武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影响力,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全靠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的推动,而体育教师的培育成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育专业以足球、篮球等等项目为主,而较少有武术专业师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有专业人才,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师资格,最终影响的是中小学校武术专业教师的质量和数量。

由于武术项目在中小学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的相关政策缺乏实施主体,必然影响政策的实施。

日本的柔道、空手道、剑道等项目在国内原来也是流派众多,但是最后要么是通过协会、要么是通过某一强有力的人物完成了项目的整合。如剑道原来在日本有400多个流派,但到最后协会根据不同流派的技术特征,融合成了几个大的流派,最后再设置相应的规则引导项目的发展。同样的发展路径也表现在空手道的改革中,最后这些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3. 对待奥运的理性态度与文化自信

上述的改革方式体现了日本人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正因为日本人对自身文化有理性的认知,所以日本国内对传统武道项目入奥问题存在着对立的观点。入奥动机无非是是寻求项目的发展空间、传播民族文化等等。日本国内因担心入奥后会对项目的传统内涵造成冲击,使其失去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所以部分人坚决反对入奥。如剑道项目,我所采访的剑道九段明确表示,剑道项目是永远不可能入奥的,剑道也不会寻求与奥运的融合,他表明这是大部分日本剑道从业者的观点。

比如空手道项目,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奥运项目,但是在入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虽然最后协会力排众议,把空手道推为奥运项目,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指责空手道的入奥使空手道成为一个纯粹的竞技项目,失去了日本文化的内涵。这一分歧也使部分日本人认为空手道项目难以长期停留在奥运竞赛项目中。面临着空手道入奥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日本国内有些地区目前还是以传统的空手道项目为主,并且力求保证空手道项目的传统特征,比如空手道的发源地冲绳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空手道,空手道习练者一般最后都会去冲绳学习传统的空手道。

虽然在国内也有反对入奥的声音,但是武术入奥一直是官方的主流观点。以奥运为目标的改革使得武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项目不仅已经面目全非,09年入奥的失败的损害了武术的发展动力,目前项目本身的活力不足。这些年如果没有复兴传统文化潮流的推动,使武术在部分地区的学校中获得了一席机会,那武术面临的将是更加窘迫的情形。

在社会上,虽然有些地区有相应的武术团体,但是都是零散的力量,无法形成项目合力。更有甚至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的江湖骗子,挂着文化之名,以夸张、神化的方式打造武术的卖点,最终损害的是武术的社会信誉。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对武术的改革缺乏脚踏实地的探索,加上影视文化的夸张虚构、以及民间迷信观念留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对武术的不正当期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缺乏对民间武术项目的充分整合和梳理,为民间部分武术从业人群的自由发挥留下了空间。加之,改革主导者民族文化特色的认知不甚清晰,使得在奥运梦的推动下实施的大刀阔斧改革不仅没有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而是进一步剥离了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武术呈现今日局面也是一种无奈。在国家持续推动下我毫不怀疑武术终将成为奥运项目。但是进入奥运会的最终方式却可能存在差异,是由别人请进还是借助外力强行进入这是两码事。是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还是徒劳无功、强按牛头,这是考量武术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准。

4. 以兴趣为核心的学校体育课程

体育教育情况是我这次去日本的重要目的。在仙台大学的帮助下我参观了船岗小学,并且观看了三年级的篮球课。日本小学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并且学校建筑也都有一定的年岁了,显得很老旧,甚至说有点破败。学校的大操场是一大片的平地,上面有些沙子,操场旁边是一些运动简单的运动器械,操场旁边是一个小小的篮球馆。

常来国内的老师说,日本现在学校的硬件和国内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的学校都是整齐干净的塑胶操场,专门的体育馆,这些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没有。在师资方面日本学校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因为日本教育界认为过于频繁的变换老师不利于小孩的成长,由全科教师负责学生课堂教学及生活。

图4 船岗小学外景

在日本看的这节篮球课并没有经过特别的准备,但是却使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兴趣教学。到学校与校长见面后便前往篮球场听课。我们到达场地一会儿后学生鱼贯入场,学生统一着蓝色的短衣短裤,带着白色小帽,看到学生的衣着我赶紧看了下手机,显示那天的温度是4度。我们听课老师站在场地旁边,学生经过我们身边的时候都行礼问好,旁边老师打趣的问学生冷不冷,学生虽抖动着身体,但嘴上都一个个说不冷。

图5学生入场

图6 分发服装

图7 热身

图8 老师布置任务

到达场地后学生没有集合,而是分成几波人,一波人去准备篮球架,(篮球架是伸缩的,平常不上课时把架子收起来,上课在伸出去,伸缩架是手摇式的),一波人去准备记分牌,有的学生在准备战术板、战术纸、笔等,还有的学生在分发分队用的背心,有的去拿球,场地准备好了之后老师才入场。简单的集合之后老师带学生做了热身活动,交待完本节课的任务后便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直接进行全场对抗比赛。

在比赛中老师当裁判,除场上学生外学生分成几波,分别承担了计分员、教练组、技术统计、拉拉队、替补队员等角色,短暂的比赛之后,场上局势出现了变化,老师这时暂停比赛并提出问题 “应该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并把问题交给相应的小组解决。这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开始围在一起商讨解决策略,技术统计小组呈上数据,教练组结合数据和场上队员的表现在战术板上画画写写商量着应对策略,并对场上阵容进行了调整。在学生商议期间老师也参与进来,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出解决策略。双方重新上场,各个队员也重回各自岗位,老师则仍在场上充当裁判。简短的比赛之后,老师暂停,并对刚刚各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将整个班级分成4个小组,分两个场地进行比赛。同样学生则根据分工负责相应职责,老师负责两个场地的裁判工作,教练组根据场上的情况叫暂停,布置战术,调整人员,布局盯防。

印像最深的是有个组由一名队员业余时间参加地区的训练,所以技术水平明显较高,两队比分很快就来到了6:0,另一个立马叫暂停,并布置了对这个队员的包夹,而且战术执行非常成功,不仅限制住了这个队员,还得到一分,全队上下一片欢腾。整个课下来学生的运动强度并不大,但是学生参与度高,场面非常活跃,对篮球的兴趣确实被激发出来。

图9 学生商讨战术

图10 老师参与学生商讨战术

我国体育课程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从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程、以兴趣为核心的体育课程等等一系列的改革,而最终改革的结果是青少年体质的连年下滑。国内也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过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但是对比下来很明显中国体育课的兴趣教学并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标。这些改革的理念都是好的理念,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不甚满意。究其原因,理念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实践层面却很少有真正的改革,时至今日,中小学体育课程仍旧是从准备热身到基础部分,最后到结束部分,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一直在这个僵硬的结构内完成,不突破这个僵硬的结构,无论何种先进的理念也难以达成育人的效果。

最近几年,在体育教育界又推出了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课程提出了10分钟体能练习、75%左右的运动密度、140-160次/min的心率等指标,这是改变传统体育课程强度低、运动量小这一弊端的有效手段。

但是很明显将这些生理指标纳入课程评价中,并不能说是产生出一个新的课程模式。因为问题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引,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提出应该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实践体系之上,这才能够引导体育课程达成上述的生理指标。但是,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结构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在原来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无疑体能练习有助于提升课程的运动强度和密度,提高心率。切忌通过生拉硬拽的方式去提升运动强度与密度。

归根结底,体育教育下的体育课程首要目标是要完成育人的目标,不应该期望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生身体素质培育的目标,甚至造成课堂与生活的分离。通过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把有限课堂延伸至课后,使学生主动利用课后的时间去专研、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既完成了兴趣教育的内容,也完成了终身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运动素养。

杨亮斌,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兴趣:社会发展与传统体育变迁。